- 预防强迫症需要注意什【07-10】
- 狂躁症有几大危害?【07-10】
- 护理狂躁症应该注意什【07-10】
- 强迫症的发病病因有哪【07-10】
- 强迫症治疗应该做到哪【07-10】
- 哪些因素决定躁狂症的【07-10】
八类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应对?
八类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应对?心理状态,其实也是一个持续性的变化过程的。而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生活中,不被理解、与人争执、遭遇背叛、行动受挫、职业倦怠、家庭纠纷等等诸如此类的小事件都有可能正是这个由量变转为质变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心理疾病的征兆
1.强迫现象
有这3种异常的喜好,其实是属于心理疾病?其实,在这个时代,说起心理疾病,那么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是想到可能是抑郁症,或者会死人格分裂等一些相关的疾病说干扰产生的。一个人身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特质,喜欢一些东西,讨厌一些东西,每个人的行为也不尽相同,这在我们看来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有一些行为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属于心理疾病。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3种异常的癖好,其实属于心理疾病!
一.恋足癖好
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对恋足亦有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脚,尤其是在中国,经常被隐藏起来,因此男性透过偷窥女性的脚,能获得心理上窥破别人秘密的快感。
有不少恋足者渴望别人的践踏,使自己感到痛楚从而得到快感,这与性虐待中被虐狂的心理如出一辙。艾利斯和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心理是出于对爱的渴求,被虐狂认为他们被虐打,是因为施虐者爱他们,关心他们。
有人认为恋足这行为本身并没有对或错之分,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爱恋的对象。然而,倘若恋足癖使某些恋足者为了满足其欲望而偷窃、抢夺别人的鞋袜,甚至因不能得逞而猛踩对方的脚,使对方受到伤害,这种恋足行为绝不可接受。只要恋足者不对别人造成伤害或心理困扰,其行为便可接受。
恋足癖和恋物癖亦可始于偶然,多数在儿童或少年早期开始发生,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使获得反复操作的机会,并逐渐养成一种兴趣和嗜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
恋足引发案件
2006年09月10日 一个恋足癖的男子在南京中华门偷拍女孩子的腿和脚,相机里有近700张照片,结果被当场逮捕.
2006年10月21日 一有恋足癖的男子跑到某饭店就餐,顺便偷走一双女丝袜,结果竟将一辆电动车忘在饭店门口。返回寻车的男子被当场抓获。
2007年6月5日 香港16岁少年经常浏览有关女性腿部的网站,自此对女性双脚、女装鞋及袜子“情有独钟”,后来到达难以自制的地步,于3至5月期间,对6名女子的腿部“施袭”,专抚摸女事主的右腿,并公然抢去她们的右鞋回家自渎。他5日被裁判官判处18个月。
恋足癖的治疗方法
恋足癖的治疗是极其困难的,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恋足癖属于心理性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这种扭曲的心理非常稳定,很难改变,还没有任何药物性疗法,而且心理疗法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形成这种心理障碍和基因有关,再者就是社会的一些影响,形成的时间跨度很长,往往是从小就开始的。一旦形成这种心理障碍,要让心理障碍患者改变,和让正常人改变性取向一样困难,只能使用普通恋物癖的治疗方法:
用认知疗法,进行较系统的教育。
社交疗法,改变内向,不爱社交的性格。
二.恋母癖好
“恋母情结”又称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愿望,又称“伊赖克特情结”。
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持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因此,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教和道德的起因,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
恋母情结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心理固结,是儿童初步认识父母及肯定他们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识的时期。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恋母情结的父母不是我们生理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经过加工后保存在意识领域里的虚像,这个虚像总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具有超现实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现实个体的理想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主动对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
因此,有些人否认自己曾有过恋母情结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大多数人的恋母情结,只是一种隐性的对父母亲的依赖,由于学习或成长的需要,他们逐渐会远离父母,与家长的实际距离相差的越遥远,分离的时间越久远,他们对父母在心理上依恋就越弱。孩子早期的思想在逐渐与外界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得到纠正,最终完全走出父母的怀抱,走上独立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健康的性取向。
恋母情结的普遍存在性是中西方文学中屡次出现恋母行为的根源,同时也是人们在清醒认识自我成长过程中,对心理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自觉思考。
三:洁癖
心理洁癖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理世界里所持有的一种强迫性人格,强迫自己的心理世界里是要绝对清洁的,绝对干净的,而且还要随时准备清理自己的心理世界,使心理世界基本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
很多人都拥有洁癖,对于身边的干净卫生有极高的要求,追求干净是一件好事,可以有效地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是过分追求干净,就是一种变态的行为了,很容易给别人带来一些困扰。
洁癖的自我调节方法
1、不做完美主义者——相信努力就好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只要努力了,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强迫症患者应承认和接受自己有犯错误的可能,对生活、对学习也不应太苛刻,追求极端完美只能适得其反。同时在看问题时不可太绝对,要学会相对比较,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2、转移注意力——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
当患者反复进行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时,思维会专注于一点,这时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尽快脱离现实症状,摆脱痛苦。例如,一旦处于容易使自己产生强迫联想和回忆的环境中时,就开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小说或听音乐,这时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小说或音乐上,就可能会忘掉经常联想的事情。
3、调整生活状态——学会自我放松
强迫症患者应适当地的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如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减轻了生活、学习上的压力,进而引发强迫症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也就会逐渐减轻。
有这3种异常的喜好,其实是属于心理疾病?好情绪培养起来真的不难,我们只要稍微做一点点积极的改变,就会进入一个情绪的良性循环,小伙伴们行动起来吧。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强迫现象都与强迫症有关联。有些强迫现象是完美主义倾向个性特点的表现,偶尔的强迫行为和心理是正常的,不必产生过分的担忧。但是频繁的严重影响到个人正常生活的强迫现象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2.焦虑情绪
焦虑是一种对未知结果的紧张情绪。正常的焦虑情绪通常都是具有明确现实原因的(如工作变动、考试临近),会随着事情的解决而逐步消逝。如果长时间处于莫名的焦虑状态就有可能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前兆了。
3.抑郁情绪
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而感到抑郁,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抑郁情绪。当出现长时间的抑郁情绪,同时伴有身心疲惫、兴趣缺失、饮食睡眠不佳等现象时,就可能演变为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了。
4.恐惧情绪
恐惧是一种对特定对象的紧张情绪。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东西,这是属于正常的状态。如果突然对我们原本不恐惧的东西产生恐惧情绪,或者恐惧情绪强烈到持续不可抑制的地步,就可以存在恐惧症倾向了。
5.歇斯底里
当我们遇到突然巨大的外界刺激时,会出现的一种过度情绪反应,多见于胆小的妇女和儿童。如果短时间内经常反复出现对外界事件的过度反应,就是一种非正常的表现了。
6.疑病
当身体有不适感时,会怀疑自己患有严重的身体疾病,甚至在医院进行了反复检查没有问题之后,仍然无法消除疑虑,就可能是疑病症的征兆了。
7.幻觉
幻觉是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当我们坚信自己听到了或看到了某种不可能听到或看到的内容时,同时出现的频率有增无减,就需要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了。
8.妄想
妄想也是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比如当我们听到一群人在背后谈笑风生时,坚定的认为他们在嘲讽自己。如果有类似情况出现,就需要寻求精神科医师的专业诊断了。
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运动 从生理上讲,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源自于大脑内部相应神经递质的分泌与传输。而充足的运动可以有效加速身体的自然代谢,使一些引发不良情绪的分泌物质尽快消耗,从而达到心理调适的目标。
2.焦点转移 尝试着从不良的影响事件中短暂的脱离出来,重新布置和装饰家庭环境、外出旅行、加入某个社交团体、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等等。
3.倾诉宣泄 不良的情绪就像身体的毒素一样,需要被逐步排出,才会让我们重新恢复健康状态。所以,当我们难受时,千万不要指望一个人憋着可以憋走这些坏情绪,它只会日积月累地沉积在身体里,学会打开自己的心门,向知心的亲友倾诉宣泄。
4.自我放松 身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机制。当我们长时间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变得紧张。学会用一些方式方法(比如瑜伽、静坐、冥想、自我催眠等等)放松我们的身体,心理也会慢慢舒缓下来。
5.改变认知 一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情绪反应,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当我们能够自如地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也会发生变化。
八类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应对?失眠、焦虑、记忆减退、抑郁、惊恐、心慌、社交恐惧……当你出现类似的症状后也不要担心,轻者通过适量的运动等方式减压可缓解,但严重者最好及时就医。